三年前,到處都是免費音樂,花錢下載MP3 的行為會被人親切的稱為“腦有包”;三年后,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免費聽了,但不要緊,交幾塊錢就能成為會員,無限暢聽;
三年前,在線教育收費很難,老師只能通過免費的講課視頻,將線上的流量引到線下去收費;三年后,線上看收費的課程,已經成了一種習慣,三茅人力資源網的視頻課欄目,上線半年即收集到資深用戶提交的 500 多節視頻,每周付費聽課的用戶數量過萬。
從習慣免費到接受付費,只用了三年。
內容付費時代的到來,對創業者有哪些啟發?
1、贏家通吃結束,百花齊放到來
免費時代,大家都蹲在坑底,起跑線同樣的低矮,很難建立起差異化的競爭優勢,能比拼的只有市場份額,各個領域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:老大過得很爽,老二活得勉強,老三老四不知道在哪里,搜索引擎、電子商務、社交軟件莫不如此。
但在付費時代,用戶愿意為有價值的服務買單,企業不用再過度依賴資本的推動,可以在更多細分領域小而美的生存下去。當當網書賣得再多,也不妨礙羅輯思維賣書,網易云課堂覆蓋得再全面,也無法抵消三茅在人力資源這個垂直領域的影響力。
2、更大的戰場在于粉絲的積累
用戶為內容付費的一個重要動機,就是“荷爾蒙驅動”,是一次在個人品牌影響力下的消費行為。喜馬拉雅FM“知識狂歡節”的 5000 萬銷售額中,馬東領銜的《好好說話》就貢獻了 555 萬。這并不奇怪,在開通付費節目前,馬東的《奇葩說》就已經紅遍大江南北,擁有了大批擁躉。
粉絲對于偶像的情節,除了喜歡之外,還帶著類宗教色彩的崇拜,為了表達這種超越普通情感的情緒,打賞和買單就成為了最直接的方式。按照凱文· 凱利的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,創作者只要有 1000 名愿意為你的一切作品買單的鐵桿粉,就足以糊口,而在內容創業領域,鐵桿粉不僅僅能為創作者帶來購買價值,還有產品改進價值、口碑宣傳價值等無形利益。